關於「工具」與「本質」之我見

by Aidan Kao
0 comment 345 views

自從出社會後,在經歷多份工作後,尤其在近幾年來,我深刻體會「工具」與「本質」的區別。

這裡的「工具」指的不是Tools,而是一種相對於本質的、表面的,或者過程的意思,舉例來說,我們要寫一篇文章,可以用鉛筆、原子筆、鋼筆、鵝毛筆、血書,或甚至筆電來完成,但這些都是所謂的「工具」,重點不在於用多好的筆,而在於寫下的文章內容,也就是「本質」。

我們常會被「工具」所迷惑,而忘了「本質」到底是什麼?

有時「工具」甚至不是實體,而可能是一種想法或一種方法。記得一位部門大主管曾經跟我說過,他所被賦予的任務是讓整個數據部門能夠真正給數據賦能,除了改變公司現有的一些痛點,也為公司增加一些彈性與能力來因應未來的變化。然而部門底下的一個小team,負責的是全公司的門禁與人事系統,這些同事可以說是24小時on-call去救火,以至於每次被要求創新提案時只能以現有的工具東湊西湊出可以優化的地方,更別說那個team流動率特別高。

「救火的事情很緊急卻不重要,可以應付使用者就好,請把時間留給思考未來的方向」,當時這位大主管在跟我聊天時提到這句話我還有點疑惑,畢竟連救火時間都來不及了,哪有多餘的時間去想呢?我不是部門主管,當時無法站在他的立場去考慮問題怎麼解決,不過後來我漸漸理解到有時候生態的改變可以全然顛覆整個世界,例如iphone的出現大概沒有人不認為人的生活方式已經與2007年以前截然不同。

而生態或系統的建立需要長期主義者的努力,而從一開始萌生的念頭或想法可能是很模糊的,但這卻可能是最接近「本質」的,只有不被當下的現況給迷惑住,才能從不斷失敗的泥淖中跳出來,因為每個叉路口都是一種選擇。

或許我們可以在人生的各種「選擇」上做個思考本質的人,不要被「工具」綁架,眼前的迷霧才會散開。就像我跟數據接觸了這麼久,有時也會被各種算法、平台或技術給迷惑,忘了數據的本質到底是什麼?甚至疑惑人工智慧的本質是什麼?難道只是時間來到了該發展的地步嗎?

當某一天我回想起研究所論文寫的污泥廢棄物再利用的研究動機時,我才恍然大悟,數據不就跟那些污泥廢棄物一樣嗎?是個早已存在,但卻因為要節省地球資源、保護環境等各種原因,拿來再製利用解決上面的問題。

數據的應用的本質不就是「解決問題」嗎?解決增加商業決策的問題、解決人工智慧需要大數據的問題,甚至進一步來說,解決「人」的各種痛點(至少現在弱AI時代我是這樣認為)


說回「本質」的具體實例,近期我剛好在一本書上看到一個例子,能夠很好的說明認清問題本質的重要性:

有一家設計學校的「終端支付能力設計」課程,在期末會給學生一項挑戰作為作業,這個挑戰是設計一個嬰兒保育箱,成本必須是一般保育箱成本(20,000美元)的1%。

大部分團隊將這個項目視為一個成本問題,結果就是製造出更便宜的塑料保溫箱,成本是下來了,但功能卻失去了。學生中有一組團隊針對這個挑戰做了問題研究,他們發現在發展中國家,有4百萬低體重兒在出生後的前28天內死亡,原因是他們缺乏足夠的脂肪來調節體溫。

他們是在尼泊爾目睹了問題的嚴重性,發現80%的嬰兒不是在醫院出生,而是在家裡,那裡還是缺電的的農村地區。於是他們真正的挑戰就是就變得十分明確:

「創造無需用電的保溫箱」

有了這項認識,他們開始認真解決相關的問題,最終,團隊的四位成員創立了一個名為「懷抱」的非營利公司,並創造了「懷抱巢」,它使用了一種能在水裡加熱的類似蠟的物質,然後將這種物質放在一個類似豆莢的睡袋裡,可以用於嬰兒保溫達6個小時。

通過深入實地探索,充分研究問題,他們得以進一步認清問題的本質,聚焦於最重要的細節,才能最終使問題得到圓滿的解決。

Leave a Comment